[研招信息] 2023材料工程招生目录

[复制链接]
查看132 | 回复0 | 2024-1-30 08:35:1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深大考研 于 2024-1-30 08:36 编辑

材料工程基本信息
专业

085601


专业名称

材料工程


学制

3年


学位类型

专业学位


学院名称

101 材料学院


招生人数

100


联系人

赵老师


联系电话

26977120


电子信箱

zhao_yang@szu.edu.cn




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
专业方向代码
专业方向
指导教师
01
先进碳材料及能源器件
黎晓华,黄传威,熊信柏,钱海霞,李亚运,谢盛辉,马俊,邹继兆,林鹏
02
新能源材料与器件
胡利鹏,刘卓鑫,李煜,杨金龙,刘福生,朱光明,张旺,轷喆,LIU, GUANGLIANG GARY,梁丽荣,刘静,陈光明,张朝华
03
新型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
饶峰,王春枫,韩舜,朱德亮,丁科元,刘新科,柳文军,曹培江,方明
04
柔性电子与新型电池材料
谷坤明,刘斌,苏轶坤,王雷,刘一,向雄志,刘琛,刘丹青,彭孝军,黄扬,潘成军,陈小强
05
功能半导体材料与光电能源器件
尹校君,刘贺,张志军,罗正辉,邹洋,缪景生,王东,邓远名,曹啸松,万学娟,李凯,杨楚罗,熊玉,陈少军,韩婷,黄忠衍
06
先进功能与智能高分子材料
杜冰,欧阳星,STADLER FLORIAN JOHANNES,陈大柱,王元丰,陈仕国,黄妍斐,左建东
07
电化学能源与电子信息材料
陈献,符显珠,姚蕾,王进,刘东,LUO JINGLI,王振波,赵斌,杨海朋,隋旭磊

专业介绍
085601材料工程
培养目标:
面向社会需求,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工程技术发展与创新需要的应用型、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。具体要求如下:
1.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爱国守法,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,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,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,身心健康。
2.掌握材料工程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,掌握一门外国语,具有熟悉行业规范,具有独立担负材料领域工程规范、工程设计、工程实施、工程研究、工程开发、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,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,具备较强的听说和写作能力,具有获取和应用知识,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
培养方向:
一、先进碳材料及能源器件
本培养方向主要面向新能源(电池、电催化、水裂解、超级电容、热电)、移动穿戴设备精密结构件、存储传感器、有机污染物处理等应用领域,侧重于新型炭功能材料(炭/炭复合材料、纳米碳管、线阵列、石墨烯、碳量子点)、氧化物/有机物功能薄膜、金属非晶等新型结构功能材料及器件等进行研究开发。研究内容涉及材料制备新工艺、新材料及材料复合、显微微观及电子结构、性质与性能、理论计算和模拟、失效分析及逆向工程等方面。
二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
本培养方向主要面向半导体致冷、废热回收、地热利用、储能及氢能等领域,针对热能与电能之间的高效直接相互转换、锂电池安全、快充、续航和寿命以及氢能利用等问题,开展新型高性能热电材料与器件、锂电池材料、燃料电池材料等研究。研究内容涉及高性能热电、锂电池、质子交换膜、碱性膜、反应催化剂、双极板、扩散层和微孔层等材料及其微观结构设计与调控、相应的热力学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等。
三、新型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
本培养方向针对发光、显示、光电探测、太阳能电池、高压功率器件、光电催化、气敏传感等应用领域,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、原子层外延法、磁控溅射法、高温气相沉积法、水热法、溶胶凝胶法等制备手段,开展新型半导体薄膜材料和纳米结构材料的研究,解决新型半导体光电子学研究领域中的材料、物性及器件问题。
四、柔性电子与新型电池材料
本培养方向侧重于柔性显示、柔性传感器、新型柔性离子电池、燃料电池等应用领域,针对高性能固态离子电池的柔性、催化剂活性、新型有机电子、荧光检测、有机热电材料研发等问题,开展质子交换膜、催化剂、柔性固态电解质、柔性电极、发光材料的制备与器件等研究。研究内容涉及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制备与新工艺、纳米材料的设计与表征、电化学相关计算和模拟、失效分析等方面。
五、功能半导体材料与光电能源器件
本培养方向聚焦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光电能源器件领域,从材料角度主要开展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、有机半导体材料、智能高分子材料等研究;从器件角度侧重于有机发光二极管(OLED)、有机高分子发光传感器、智能高分子器件等研究,在新型显示、信息传感、生物诊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。
六、先进功能与智能高分子材料
本培养方向侧重于生物安全防护、节能环保、可穿戴柔性材料与器件等领域,开展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(抗菌抗病毒、除螨、储能、介电、防腐、催化、吸附分离等)和智能高分子材料(刺激响应高分子、生化传感材料与器件、柔性电子皮肤等)的设计合成、智能制造(增材制造、静电纺丝等)、流变学、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。
七、电化学能源与电子信息材料
本培养方向主要面向新电化学能源(锂离子电池、钠离子电池、固态电池、燃料电池、电解水制氢、超级电容等)和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(集成电路、电化学生物传感器、微纳光子器件、印制电路板)等应用领域,侧重于高比能储锂储钠正负极材料、固态电解质材料、电催化材料、集流体材料、电子信息材料、电子电镀材料、导电导热材料等进行研究开发。研究内容涉及电化学能源与电子信息材料的理论设计、调控制备、结构表征、器件组装、机理分析、性能测试及推广应用研究。
导师队伍:
我院现有专任教师78人,其中正高职称24人,副高职称28人,中级职称26人。2016到2017年,我院引进包括加拿大工程院士、国家级人才、国家级青年人才在内的特聘教授3人,青年教师7人。2018年以来,我院引进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,国家级人才1人,俄罗斯外籍院士1人,长江特聘1人,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,青年教师26人;培养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,广东杰青3人,青年拔尖5人,青年托举1人,获优秀学者1人,荔园优青8人。挂靠我院的院士工作站3个(AIE研究中心、智慧水务研究中心、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),获批深圳市孔雀团队3个。
学院硕士生导师近五年承担科学研究项目共417项,项目总经费2.6亿元。其中,国家级项目94项,省部级项目107项,横向项目62项;授权发明专利220项,PCT19项;发表高水平论文1820余篇,其中Science期刊发表论文4篇,其余发表在ChemicalSocietyReviews、Energy&EnvironmentalScience、MaterialsToday、AdvancedMaterials、AdvancedEnergyMaterials、AccountsofChemicalResearch、AdvancedScience、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、NanoEnergy等知名期刊上。
课程设置:
主修课程包括材料现代研究方法、数值分析、工程伦理、材料表面与界面、高聚物结构与性能、半导体材料及其加工工艺、高分子材料制备、专业英语等。
教学资源:
深圳大学材料学院拥有材料教学实验中心和五个省市级的科研平台(广东省功能材料界面工程技术中心、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、深圳陶瓷先进技术工程实验室、深圳市高分子材料及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、深圳市新型信息显示与存储材料重点实验室)。实验中心和五大平台总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,公共实验测试设备总资产近1.9亿元,大型设备等固定资产1.46亿元,10万元以上设备348台(套)。拥有材料制备、加工、表征、分析等全套科研设施。包括:等离子气相沉积系统、真空熔炼炉、真空金属液体急冷装置、扫描电子显微镜、准分子激光器、磁控溅射设备、毛细管电泳仪、俄歇能谱仪、原子力显微镜、纳米压痕仪、两维细微形状测量仪、热分析系统、X射线荧光光谱仪、X射线衍射仪、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、凝胶色谱仪、离子色谱仪、电化学分析仪、高温综合热分析仪、热电性能测定装置、激光热导仪、拉曼光谱仪、红外光谱仪、摩擦磨损试验机、综合物理性能测试仪、热机械性能测试仪、万能材料试验机、飞行质谱仪等。我院对这些先进的大型设备实行开放式网站预约管理,为在读研究生提高实验技能、参与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培养特色:
学院紧密结合深圳四大重点产业培养研究生,深耕电子信息材料、光电材料与器件、新能源材料、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四大领域培养研究生,不断为产业界培养和输送优秀专业人才。同时学院跨界培养复合型人才,与港澳高校、其他科研院所、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,在夯实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,充分拓宽本学院研究生参加前沿科研项目和产业研发的渠道,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。多年来,学院培养的研究生深受产业界欢迎和认可,毕业生就业率高,就业待遇高,就业相关度高,成为单位骨干、高层或创始人。

报考要求
报考本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材料科学、物理和化学等相关专业背景。
除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外,其他考生须在网上确认(现场确认)前取得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。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